文|半导体产业纵横
距离疫情的爆发已有三年时间,在这三年时间里,全球对电子产品的巨大需求逐渐减弱,但市场的降温速度远快于企业的预料。去年,半导体行业竞相争抢的上游晶圆,埋下了高库存的风险。
随着需求的逐渐下降,这些囤积的芯片开始爆仓了。
最初的短缺距离疫情爆发已经有3年时间,庞大的半导体产业链也受到了疫情的冲击。去年,开始了全球的芯片短缺。
当时的芯片短缺程度是难以想象的,美国商务部的调查显示,截至2021年底,各家半导体制造商的芯片库存量只剩5天左右,远不如2019年底40天。
芯片短缺的情况,甚至蔓延至家电行业。飞利浦空调(中国)运营总部总经理甘建国在去年4月表示,空调电脑板上的芯片从2020年11月份就开始紧缺,芯片交货周期延长,因此现在需要提前180天备货,最长提前360天,以前最多需要提前45~60天备货。
面对如此的芯片短缺,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接受美国《时代杂志》(Time)访问时,特别针对芯片短缺问题提出说明,并指出“在供应链的某个环节上,一定有人在囤积芯片”。
的确,如此短缺的情况下,为了保证产品的正常供应,很多厂商选择大量扫货,提高芯片库存来抵御未来风险。
在去年6月全球九大芯片厂商合计库存为647亿美元,创下历史新高。九家芯片厂分别为:台积电、英特尔、三星电子、美光、SK海力士、德州仪器、英飞凌、意法半导体、西部数据。
需求断崖式下降在疫情爆发的三年后,疫情带来的电子消费热潮已经开始消退。毕竟,已经购买了平板、电脑的家庭不会再购买第二个。
从终端市场看,全球领域的个人电脑、手机等设备都出现了需求的下降。Gartner数据表示,今年第二季度全球个人电脑需求大幅下降,电脑制造商在4月至6月间的出货量为7200万台,较去年同期下降12.6%,为九年来最大降幅。
Gartner(2022年6月)全球的各大厂商也纷纷在财报中,表达了对下半年芯片前景的悲观。英特尔首席财务官David Zinsner认为今年下半年的前景变得“非常混乱”,而英特尔也暂时冻结了其个人电脑芯片部门的招聘。
电脑和智能手机两大终端市场的缩减,带来的是显卡、DRAM、芯片设计、面板行业的下行压力。
存储方面,三大龙头厂商都表示下半年的悲观。美光发布的财报预告中,客户减少了未使用芯片的库存,2023财年第一季度的出货量将环比下降;SK海力士也下调了下半年出货量预期;三星同样表示将灵活管理供应量,避免过度扩张销售。即使如此,存储芯片的价格依然在下跌,根据Trendforce的最新预测显示,NAND平均价格在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降幅将达到-9%和-7%;而DRAM平均价格在第三季度为-6%。
显卡方面,同样需求减弱。随着挖矿潮的逐渐消退,今年以来,显卡的平均价格一直在下跌,高端显卡GeForce RTX 3080 TUF Gaming OC的价格在澳洲市场一天内跌幅达到35% ,创史上最大跌幅。
面板方面,同样也受到影响。业内人士透露,尽管液晶面板制造商一直在减产,但其产量仍超过电视品牌供应商的需求。2022年上半年全球AMOLED智能手机市场中,其面板出货量只为大概2.78亿片,较去年同期下滑10.5%。
芯片正在爆仓囤货遇上“寒潮”,芯片不可避免的爆仓了。
从惠普、戴尔、联想、宏碁、华硕、微星和技嘉等企业的汇总数据来看,PC的总库存攀升至148亿美元。
此外,今年第一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,许多手机公司的库存周转天数出现明显上升的状况。即使今年国内安国手机厂商已经砍单达到了2亿部,但是截止今年一季度末,安卓手机的库存就已经超过了3000万部。中芯国际在接受投资者调研时称,目前看到最大的库存调整在智能手机领域。“智能手机终端公司由于仍有大量的库存,所以他们不需要采购额外的芯片。”
来源:wind,界面新闻国内IC设计厂商的平均存货周转天数也在增加。包括韦尔股份、中微电子、寒武纪等在内的设计公司,今年中期的存货合计金额相比去年年底有所增加。韦尔股份的2022年中期存货相比2021年年末增加近40亿元。据CINNO数据,今年第一季度国内设计厂商平均存货周转天数增至192天,同比增加约58天。
业内人士透露国产的中低端8位MCU库存周转已高达9个月。MCU厂盛群指出,目前库存水位约四个月,渠道端的库存平均更达五个月,合计九个月的库存水准已来到历史新高。
半导体代工厂的库存也在增加。世界第一大 IC分销商艾睿电子2022年库存创历史新高。
捷普、新美亚、鸿海、伟创力、和硕、广达、仁宝、英业达等代工厂的平均库存天数已经是连续增加了六个季度,从去年12月的62.7天增加至今年3月的66.8天。
需求的下降加上库存的累计,供过于求自然出现了芯片价格暴跌。
前不久,央视财经也曾报道,某款意法半导体芯片是电子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2021年市场报价一度上涨至3500元左右一个,2022年已经下滑至600元左右一个,降价幅度超过80%。此外,消费电子类控制芯片的市场价格也持续走低,从百元高位跌至两位数。
相比国内情况,国际芯片厂商的库存量增加更为明显。日经亚洲以全球近2350家芯片相关上市制造公司为对象,整理得知2022年一季度库存金额比2021年年底暴增约970亿美元,库存剩余量和增量皆创十年来新高。
韩国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芯片库存飙升79.8%,库存增加速度比5月份的54%提高了近四成,芯片库存飙涨让韩国方面颇为焦虑,韩国方面已表示希望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制造国能买多点芯片,帮助它们清理库存。
去库存还要多久?在种种因素下,去库存成为半导体行业的主旋律。
消费电子方面消费电子的减弱,如何去库存是一大问题。目前,大多数消费电子企业已经不再增加投片。据了解,7月已经有晶圆代工厂降价10%,目前越来越多的代工厂跟随降价,累计降幅已经达到二成,另外还有代工厂提出“增加下单量可以给予优惠”,但仍没有企业下单。
力积电称,受到全球通货膨胀、俄乌冲突等因素,驱动芯片、CMOS芯片、DRAM三大芯片库存调整压力大,部分厂家甚至不惜支付违约金来调整库存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为了避免库存压力,许多晶圆代工厂在基本都将客户订单视为NCNR(不可取消,不可退货),在这一模式下,之前的订单变成了IC设计企业的库存压力。
三星已经通知供应链,原定暂停订货至7月底的时程延后到至少8月底,部分品项年底前都不会再进货。
国内经销商开始降低消费级MCU的价格,以减少过剩的库存。“MCU价格今年回调幅度是非常大,但因为前期涨幅大,回调后价格依然高于2019年,没有回落到其应有的价格水平。”对此,航顺芯片CEO刘吉平曾表示,MCU现在降价主要发生在贸易商和分销商层面,芯片原厂有些产品价格微降或保持平稳。
IC渠道业内人士表示,消费电子相关芯片估计至少需要一个季度去库存,且不确定2022年第四季度市场能否回暖。
分销商也有很大压力终端厂商会找代理商订货,通常情况下会是代理商先预付货款进行备货,部分强势的上游供应商要求预付全款,进行买断式销售,这也意味着若是市场需求出现变化,代理商、终端厂商将会先承压。
国内一家头部元器件分销商企业的市场人员对记者表示,过去由于芯片市场需求非常高,上游厂商的态度都较为强势,但需求下来之后,(它们)态度有所转变,甚至提供了芯片“折扣”优惠。
在大联大的业绩发布会上,大联大表示过去库存周转天数约1.5 个月,但因过去两年供不应求的关系,库存水位也跟着上升,以目前供需状况预判,大概需要1-2 季时间消化库存,因此年底前库存仍处于高水位,预计待库存消化完,库存水位将恢复至疫情前。
车用芯片方面从供应端来看,车规级产品比如PMIC、MCU、IGBT、碳化硅、MOS等产品和工控类电源管理芯片、放大器等少部分产品仍处于紧缺状态。
目前,车用IGBT交货周期在50周甚至以上,供需缺口高达40%-50%。同时,车用MCU芯片交期已超40周,汽车芯片巨头意法半导体再度上调MCU芯片价格,其订单能见度已达18个月,远高于规划的2022年产能,汽车销量回暖下,汽车芯片景气度相对比较坚挺。
根据多个代理分销厂商的消息反馈,英飞凌、安森美、ST、NXP、Microchip、ADI(Maxim、Linear)、瑞萨、高通、德州仪器等新订单的产品交期仍未见缩短,整体供需非常紧张,目前没有价格下滑的趋势,甚至已经有Microchip、ST等厂商传出涨价消息。
据了解,今年以来,整个半导体市场都处于下行周期,虽然国际大厂的产品价格仍居高不下,汽车级芯片供应缺口依旧很大,但多数客户处于观望状态,愿意接受高价货的客户越来越少。
总结具体看,中国市场芯片库存高点在去年四季度末到今年一季度,美国和欧洲等海外库存高点则在今年二季度。业内人士表示,通常去库存一般需要两到三个季度。从这一角度看,中国可能率先实现去库存、开始补库的过程。
上半年不少上市公司仍能交出不错成长答卷,但去年半导体行业竞相争抢上游晶圆,导致现在的库存高居不下,接下来一两年将如何消化,尤其是在渠道端快速降价,宁可微亏也要清货的降价趋势下如何去库存,成为芯片企业的一大考验。
-PG电子(中国)官方网站